在中卫这片黄河与沙漠交织的土地上,曾静卧于画框、展柜的古老非遗技艺,正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。它们“跳”出固有的框架,“活”进茶杯垫、行李箱、茶席间,悄然装点着你我的日常。近年来,我市积极探索“非遗+文创”融合发展新路径,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推开马春燕工作室的门,满墙色彩明艳的农民画便扑面而来。“农民画不仅是艺术,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表达。”作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民间绘画(中卫农民画)代表性传承人,马春燕在传统技法中融入剪纸、刺绣等元素,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。
外国游客品尝中卫特色美食扁豆子面。
令人欣喜的是,这些画作已悄然“跳”出纸面,化身于日常:茶杯垫印着二十四节气,手提包点缀大麦地岩画图案,手机壳映着黄河浪涛。“二十四节气系列瓷盘画最受欢迎,很多游客买回去当伴手礼。”马春燕笑着说。为了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,她带领团队开发了10余个系列文创产品。其中,以大麦地岩画为灵感的抱枕登上宁夏特色旅游商品榜单;以农事谚语为灵感的《宁夏情·黄河魂·农事农谚里的二十四节气》更在2021年入围全国农民画“山花奖”。
展开剩余71%“以前农民画只能挂在墙上,现在能装进游客行李箱。”马春燕展示着最新开发的岩画元素抱枕,艳丽的色彩碰撞出强烈的视觉冲击。如今,她带领的工作室年文创收入10余万元。
同样将目光投向年轻一代和广阔市场的,还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陶瓷烧制技艺(中卫陶瓷烧制技艺)代表性传承人杨安。在市区一文创店里,他创作的骆驼造型茶宠、点缀古老纹饰的现代茶具,总是最先抓住游客的目光。这些作品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展品,而是融合了现代审美的实用器物,它们跃入日常生活,焕发着勃勃生机。
杨安向合作商介绍文创产品。
“守护中卫陶瓷的灵魂——那份粗犷质朴,同时让它契合现代审美,是我们的使命。”杨安轻抚着一件扁壶介绍道。为了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茶文化需求的完美平衡点,仅釉料配方就经历了上百次试验。这份执着,源于他对陶瓷制作的热爱。
杨安的创新远不止于器物本身。他深谙“活态传承”之道,在娱岛和黄河宿集开设了陶瓷体验工坊。游客们可以亲手拉坯、彩绘,沉浸式感受泥土在指尖的流转与千年技艺的魅力。“去年工坊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。”杨安说。这种体验不仅生动传播了中卫陶瓷文化,更带动了文创产品的销售,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。
黄河古瓷
“非遗不能躺在博物馆里,必须走进现代生活。”这是杨安坚定的信念。如今,他正致力于开发更具时尚感、更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中卫陶瓷文创产品。古老的中卫陶瓷,在他的巧思与实干下,正带着黄河的脉动与民族的印记,悄然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。
马春燕让农民画“跳”进生活,杨安使千年陶瓷“活”在当下,他们的探索,正是中卫市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缩影。在这片文化沃土上,沙石画、宁夏手工毯、中卫建筑彩绘、中宁蒿子面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,同样在政策春风的吹拂和市场需求的牵引下,积极探寻着各自的“出圈”之路,共同编织着一幅非遗焕新的多彩画卷。
近年来,中卫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策扶持、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机制,大力推动非遗从单一文化展示向多元化、产业化方向转型。目前,建成覆盖城乡的32个非遗工坊。
“我们正在打造‘非遗+旅游’‘非遗+研学’‘非遗+电商’等融合发展模式,目标就是让非遗真正‘活’在当下、服务生活、创造价值,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。”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党组成员、市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刘晓燕说。据统计,仅2024年,全市非遗生产性保护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。这笔可观收入,不仅鼓了传承人的腰包,更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。
夜幕降临,黄河岸边的非遗工坊里灯火通明。马春燕可能在灯下构思着新的农民画文创草图,杨安或许还在窑前细致观察着釉色的微妙变化。中卫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源源不断的创新,共同诠释着非遗保护的真谛:不是将传统束之高阁,而是让它带着历史的温度与智慧,融入当代生活,在创新中生生不息。
▌来 源:中卫日报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股票上杠杆资金-成都配资网-配资优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